
百事- 您的梦想之城在此启航-注册登录,智慧乡村(智能乡村)是响应国务院号召,顺应中央政策,迎合时代背景,构建的以政府、村民、企业良性互动为基层的全国性三农服务项目。项目是通过帮助政府搭建智慧化平台及在乡镇建设基层服务中心,帮百姓、乡镇做好信息采集、发布、推广与共享,落实民生服务,建设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以管理、宣传、服务为切入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扩展性智慧化综合农村服务体系。
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
全文共9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人民邮电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数字化改革深刻改变了数字化时代生产关系,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是引领共同富裕的核心驱动力,让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与治理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新征程上,要持续发挥数字化改革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大作用,实现数字化改革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一体推进。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成为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极大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乡村的产业兴旺与共同富裕奠定了生产力基础。要大力推动农村互联网创业创新,不断完善休闲采摘农业、绿色观光农业等在线旅游平台建设,更好普及农民创业创新、经营技能“一站式”在线培训服务,为乡村文化旅游业注入新活力。不断健全农业农村信息化产业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经营有效对接,推出适应“三农”特点的新型信息技术和产品,发展壮大农业农村信息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的创新应用企业集群。(光明日报)
《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口总量下滑、老龄化加速以及各类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将成为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展望2023年,以《方案》出台为契机,机器人产业将与更多行业深度融合,在消费及投资复苏背景下,国内机器人产业整体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方案》强调,要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推进工作。从目前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制造业、农业、物流、特殊环境等细分场景已经积累起了相当规模和深度的机器人应用,有效实现了替代人工并提高工作效率。开发专用操控系统、自主智能移动平台及作业部件,推动机器人与农田、农艺、品种相适应,实现信息在线感知、精细生产管控、无人自主作业、高效运维管理。打造丘陵山区、大田、设施园艺、畜牧水产、贮运加工等农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加快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动机器人与农业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生产深度融合,支撑智慧农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
2月12日,上海合兴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开园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活动在崇明区港沿镇举行。产业园位于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合兴村,占地面积4007平方米,首批20多家企业已入驻产业园,其中包括崇明米业、虹华园艺等绿色农业企业。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振兴、新基建、大交通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崇明区港沿镇聚焦“2+3+N”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先试先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入生态实体企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农业现代化,做强生态农业,成功打造崇明智慧花卉生态园、虹华国际菊花产业园、崇明家庭园艺中心等“三园三中心”,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低、小、散到集约集群,从单一模式到综合性发展,产业园将打造好企业孵化地、好产品展示地、好政策聚焦地、好服务践行地、好伙伴凝聚地‘五好’示范园区。”港沿镇党委书记丁冬红介绍说,产业园致力于大力培育孵化成长性高、创新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现已有一批绿色农业企业、现代服务企业入驻,未来产业园还将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积极扶持新业态发展,为更多创新创业公司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成长空间。 (农业农村部官网)
2022年邓州市在文渠镇李洼村高标准农田内建立了智慧农业中心,随着一二期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已建立起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5G+智慧农业等技术,构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空一体的高效农业生产信息体系和现代化管理体系。
智慧农业种植技术都是高科技,其供水、供肥系统以及作物智能化管理等都离不开电,针对智慧农业中心的特殊用电情况,该公司积极谋划,采取电话沟通、上门服务等方式,为该中心核算用电负荷,掌握用电需求,量身制订专项供电方案,主动为农场排查线路、设备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用电问题。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优化用电需求办理流程,还现场指导中心负责人操作“网上国网”App,并发放安全用电小常识手册,全力为智慧农业提供坚强电力支撑。定在电力的可靠保障下,目前邓州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土壤墒情、大田作物生长状况、农作物虫情和大田实时气象信息等方面的实时监测,还可以通过物联网传输信息,在平台上直接启动水肥一体化的喷灌功能,实现了农业管理的自动监测,科学决策,智能管控,同等时间智慧农业对比传统农业人工成本降低70%,平均增产5%以上,平均减少水、肥、药投入10%左右。(中国电力网)
2023年11月30日—12月4日,两年一届的印度版本的EIMA展览会将在班加罗尔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潜在农业生产国之一。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总人口超13亿,同时印度是大面积作物的三大生产国之一,包括小麦、水稻、豆类、棉花、花生、水果及蔬菜。据了解,本次展会主要展出产品为农业机械、畜牧机械、园艺机械、设施农业、农作物运输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其中,农业机械包括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微耕机、旋耕机、各类农机具、场上作业机械、耕整种植机械、植保机械、内燃机、发电机组、发动机组、排灌及节水灌溉设备。畜牧机械包括草原建设机械、青饲料机械和捆绑机械、饲料(草)加工机械和设备、舍建设和监控设备、奶产品加工机械等。该展览旨在打造一个集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展览平台,集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专家咨询答疑,实现实用技术交流、互动、农资买卖信息发布。(搜狐新闻)
根据商务大数据,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日前表示,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显示,2022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9.2%。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广阔乡村构建了农产品流通新平台,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一位在电商平台卖农产品的乡村青年说:“从去年的销售数据来看,农产品站上了电商‘C位’。”农产品网络销售较快增长,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数商兴农”是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的简称,包括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等。(金台资讯)
“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加力。总体判断,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的一步。”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加速,人才队伍更加强大。我们培育了一批战略科学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优秀科技人才,优化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布局,打造了一支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同时,从国家到省市县建立了一支科技创新体系队伍。重大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在高效育种、耕地保育、智能装备等领域建成34个学科群、469个重点实验室组成的农业农村部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建立了60个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形成解决专业性、产业性、区域性重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模式。(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