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首页|新城注册|登录_测速平台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专家解读:{菲乐平台}未来趋势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5-07-26 14:06    文字:【】【】【
摘要:专家解读:{菲乐平台}未来趋势 ,近日,听闻武汉首个农业周刊《大地 武汉乡村振兴》周刊创刊,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祝贺,并寄语武汉加强多倍体水稻研发

  专家解读:{菲乐平台}未来趋势,近日,听闻武汉首个农业周刊《大地 武汉乡村振兴》周刊创刊,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祝贺,并寄语武汉加强多倍体水稻研发,助力农业农民丰收。

  近年来,湖北武汉组织力量聚焦多倍体水稻研发,成果斐然。去年12月,在汉举办的多倍体水稻成果评价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武汉专家团队利用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加倍创立了多倍体水稻育种理论和新技术,创制了系列多倍体水稻新种质,实现了原始创新,项目科技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谢华安表示,希望武汉加力多倍体水稻研发,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方案。

  中国迎来了百年华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启航了新征程,中华民族也在这一年,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

  民之大事在于农,农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明。几千年来,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渴望,是中华民族为之追求千年的夙愿和理想。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直到近半个世纪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地区有80%属贫困人口。

  四十多年,天翻地覆。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习总书记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这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就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的同一天,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转移,这种“无缝对接”,意义深远——这意味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振兴乡村对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部地区超大城市,武汉有230万人生活在农村,地处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武汉拥有广阔的希望田野,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武汉三农发展总目标。当下,武汉正在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崭新的机遇和挑战。守稳守好农业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对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在各种风险挑战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意义重大。

  乡村潜力无限,振兴大有可为。武汉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积极推进武汉市“三乡工程”实施,吸引市民下乡、服务乡村发展;推进武汉城乡更广泛交流、更深入对接、更有效互动;聚焦三农科技队伍,推广农科技术,积极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在第四个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长江日报《大地 武汉乡村振兴》创刊,将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们,提供交流平台、思想高地、心灵家园。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丝毫不亚于脱贫攻坚。让我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时代之歌,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谱写更辉煌的篇章。

  近日,黄陂木兰栖塘农业产业园占地近30亩的巨幅五彩稻田画璀璨亮相,农民在稻田画下欢庆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讯员张斌 摄

  金秋时节,菊黄蟹肥,武汉乡村一派丰收景象。9月23日,农历秋分,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我市首次在东西湖区慈惠街举办丰收节专场活动和启动仪式。丰收节前后,全市各新城区及青山区设分会场,持续开展市民下乡、文艺展演、农事体验、丰收集市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2021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今年丰收节的主题是:“庆丰收、感党恩”,我市将通过丰富、新颖的活动,展现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丰收场景,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浓厚氛围,汇聚全社会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

  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丰收节庆祝活动全面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除主场活动外,相关部门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开展文化研学、产品促销、民俗节庆、农民赛事等活动,引导各新城区重点培育1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节庆活动,通过深入挖掘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保护丰收节俗多样性,吸引更多城乡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农事体验,构建丰收节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蔡甸区是莲藕之乡,划船赏荷、采莲挖藕成为市民必去之所,“全藕宴”引人垂涎;新洲区文脉绵延,问津书院远近闻名,三店街非遗文化让市民眼前一亮;黄陂区木兰系列景区好戏连台,自然风光与游乐活动相得益彰,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汉后花园”;东西湖区移民文化深厚,很多湖泊山岗、防汛堤段变身乡游景点,凸显湖乡巨变和拓荒精神;江夏区农运会喜庆举行,乡村运动品种丰富,别具特色;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生态良好,绿色农产品通过视频直播远销全国;青山区“建设萝卜”素有美名,眼下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正在开启品牌复兴之路。

  本次丰收节,农业农村部组织长江经济带11省市联动庆丰收,在促进产销对接、打造农业品牌、活跃城乡市场、拉动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发挥丰收节的节庆效应,持续举办金秋消费季活动,组织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帮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

  位于鄂西南的恩施州、宜昌五峰县,是武汉对口帮扶地区。市农业农村局市场处负责人章重清介绍,丰收节期间,我市不仅在东西湖区专场活动中安排了汉恩合作共庆丰收等文艺活动,还积极拓展消费帮扶渠道,要求相关单位加强对恩施、五峰产品的市场推广,带动两地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

  9月17日,在武昌区举办的“面面俱到 寻味武昌”户部巷热干面节开幕式上,特邀五峰县、长乐坪镇代表参加,现场播放五峰旅游宣传片,对柴埠溪、五峰茶叶等美景美食进行了重点推介。9月30日,硚口区乡村振兴局将在武胜路凯德广场举办恩施州巴东县菜品免费品尝会和农副产品展销会,广邀武汉企事业单位食堂经理、采购经理、社区负责人、物业代表等到场,现场与恩施农特产品生产商、经销商对接,促进下单签约。丰收节期间,省文旅厅、市文旅局将和五峰县合作,在武汉洪山大礼堂推出原创大型民族歌舞剧《古道茶人》,以茶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品牌推广和文旅融合。

  9月23日,丰收节启动仪式上,紫薇田园等项目将获得市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单位授牌。据悉,每个市级田园综合体项目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市级奖补资金。

  丰收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我国首部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在规划引领、建强硬件、抓好软件、保护传统村落等方面,对乡村建设行动做出了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有了强力的法治保障,惠农政策礼包不断。今年8月,我市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欠发达街道(乡镇)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和工作队。

  据悉,我市对龙头企业壮大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也进入征求意见或送审阶段,更多惠农政策红包值得期待。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詹海波 余康庭 胡毅 通讯员田中文 胡伟 蔡立辰 韩敏健)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前夕,长江日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武汉各个美丽乡村的田间地头,采访正在参与乡村一线建设的人员。

  近年来,武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快培养各类农业专业人才,加大农村人才的引进力度。在人才培养和支持方面,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通过鼓励高校人才带科研成果、带技术项目、带资源资金向基层乡村流动等措施,依托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特派工作站等平台,集聚各类人才向农业产业发展。一批批市民下乡、能人回乡,发展产业,在沃土上挥洒汗水,让乡村迎来了更灿烂的丰收,一张张农家的笑容就是对丰收最好的诠释。

  走进大路村,整齐的白色小洋房一溜排开,葡萄园的葡萄已经全部采摘完毕,橘园正在挂果期十月份成熟,南美对虾正值出水期,“今年鱼价好,虾子价格水涨船高,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村里会这么漂亮,自己还能养基围虾。”大路村的村民指着和他们坐在一起的胡涛说:“村里真是托了的福。”

  胡涛,土生土长的大路村人,16岁出村谋生,2007年在外打拼小有成就的胡涛,回村看到村里发展依旧落后,决定回乡带着大家一起打拼。胡涛先后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对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编制了相关规划。

  引导企业流转周边4000余亩土地。同时,在大路村一组怡山湾为腾地农民建设新居。按照“全域旅游”思维和“都市田园综合体”的定位,打造“一心五园”,即以怡山湾新农村为旅游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栀子园、荷花园、林果园、稻香园、蔬菜园,以此形成农旅联动项目和多条旅游观光线。

  如今的大路村,村强民富,跻身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文明村、武汉市最美乡村、江夏区十大“最美生态村湾”。2020年,大路村集体资产由原来的0资产增加到现在的千万资产,农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3000元增加至近4万元。

  黄陂区六指街武汉东方荣升米业有限公司领办的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万亩稻田正值收割期间,金灿灿的水稻压弯了腰。胡丹正带着团队操作智能无人收割机在稻田收割水稻。

  “今年水稻收成不错,亩产达到了1500多斤。”2007年胡丹返乡至今,这10多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村民看到胡丹这个女大学生回乡种田是看笑话,现在看到两万多亩良田管理规范都翘起大拇指。

  村里环境美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变多了。以前农业很难吸引到人才,可胡丹说,现在公司可是有不少00后。年轻人对种田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手机操控无人驾驶设备特别帅,都愿意加入智慧农场。

  “关键时候有区政府撑腰,我们干起来才有信心。“胡丹介绍,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政策越来越暖人心。去年疫情,公司作为保供企业资金需求非常大,眼看着公司流动资金快用完了,千钧一发之际黄陂区农业农村局帮忙贷款400多万元,化解了燃眉之急。

  现在港湾村水稻产业基础牢靠,下一步将以稻田风光带动乡村旅游,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得到实惠,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

  “今年鱼虾收成不错,马上稻谷要丰收了,今年收入能突破两万元。”江夏区山坡街绿化村村民杨玉红说。5年前,杨玉红和老伴仅仅靠种稻维持生计,一年收入仅仅4000元。2016年扶贫工作队鼓励他们除了种地,发展其他种养业。扶贫工作队帮杨玉红购买鸡仔、几百斤虾苗和几十株香樟树树苗。

  鸡仔水土不服,扶贫工作队找来农科院专家帮忙提高存活率;缺乏种植技术树木个子长得慢,工作队找来种树行家手把手提供指导。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了一对一专业指导,杨玉红家的种养路越走越顺。200只鸡、1300斤虾,300棵樟树和万斤稻谷,工作队还帮助夫妻俩解决了销路问题。“家里的老房修葺一新,电冰箱、空调、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都是这一两年添置的。”杨玉红说。

  如今的绿化村,筹建了面积逾百亩的综合种养基地,村民们家家户户都种樟树,大家收入都上了一个台阶,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慢慢回流,冷清的村庄越来越热闹。

  金秋时节,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内,甘蔗长势喜人。村民江三爱正和大家一起为园区200多亩甘蔗进行剥叶作业。茂密的甘蔗林里不时传来笑声。

  江三爱今年57岁,膝下已成年的儿子、女儿都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孩子每年仅医药费开销就达3万多元,家里因此欠下几万元外债,全家因病致贫,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现在党的政策好,工作队都很关心我们!”江三爱高兴地说,目前家中两个孩子都纳入了低保政策兜底,每月可拿到1600元的补助和100元的残疾人食药补贴,每年还可报销一定额度的慢性疾病医疗费用。此外,她在村里的产业园工作,一年下来能挣到4万多元。除了务工收入外,江三爱的3亩流转土地还可以每年为她带来1200元的额外收入。江三爱说自己在家门口就业,能够兼顾家庭照顾子女,已经非常满足,家庭收入已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1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8万多元。

  村里的发展离不开扶贫工作队的帮扶。2016年初,村里引进了古法红糖产业园,帮扶脱贫户21户,从甘蔗种植、田间管理、收割一直到红糖生产出来,务工的村民每人年收入增加1万元以上。如今,点溪园古法红糖产业园已经成为市民游客体验“红糖文化”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们一边砍甘蔗、熬红糖,一边欣赏毛家冲村田园风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红火让村民的日子更加蒸蒸日上。

  还有半个月,科农村的水稻就要收割了。“收割机都已约好了。我们的米品种好,不愁卖。”陈金武说。除了稻谷,陈金武还接待一波波来看鱼苗买鱼苗的人。沙塘鳢这个鱼苗在科农村育种成功了,这鱼市场价值高,很多养殖户慕名来参观购买鱼苗。

  5年前,44岁的陈金武在城市里打拼失败还背上了债务,灰头土脸回到了村里。当时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残,青壮年很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看中了年轻的陈金武,想推他当个致富带头人。“我真的行吗?”陈金武非常不自信。“老陈,你能行的。你在外打工见识多,又是本村人,你干得好了,大家才会跟着干。”扶贫工作队一次次鼓励他。

  这样,陈金武去潜江学虾稻种养,回村后试养了10亩地,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种稻谷。扶贫工作队又帮他争取到各种扶贫政策,他大着胆子干起来,从10亩地到50亩地,再到流转150亩鱼塘,陈金武在2018年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又买了新车。自己日子好了,肯定带着父老乡亲一起致富。目前他的合作社雇请贫困户20余人,每位贫困户仅在合作社打零工每年稳定增收3000余元

  9月23日,在东西湖区石榴红村吉庆广场,“庆丰收 感党恩”武汉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热闹而喜庆。 现场丰收文化艺术展上,戏曲、诗歌朗诵、腰鼓表演、广场舞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精神和新农村幸福生活的崭新风貌。 同时,当天现场的丰收集市,还可看到各区的特色产品,展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市民推荐绿色、健康、实惠的农产品。

  赶秋节,是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节日。丰收节前后,黄陂锦里沟群众穿上赶秋节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开展打花鼓、荡八人秋千、吹笙、舞狮、歌舞等娱乐活动。众人现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胜天村有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玫瑰园,种植了3000余亩保加利亚大马士革玫瑰及各种观赏玫瑰,红、粉、黄、白、复色五大色系交相辉映。正值玫瑰花期,园内鲜艳的玫瑰竞相绽放,娇艳欲滴,充满秋日浪漫。

  9月23日,新洲区文艺轻骑兵在三店街石河村上演一场丰收节精彩演出,为城乡观众表演湖北慢板《抗疫显真情》、小品《懒汉脱贫》、三句半《撸起袖子加油干》、广场舞《祖国您好》等节目。现场开设丰收成果展示台,龙丘瓜蒌、宋桃桃胶等特色产品纷纷亮相。

  丰收节前后,新洲乡村活动好戏连台。凤娃古寨以万盆菊花造景,呈现出金灿灿的花海浪潮景观,民俗表演、古建观光、光影秀、水舞秀、篝火晚会好戏不断。花朝河湾,秋季采摘正当时,阳光玫瑰葡萄、红心火龙果已经成熟,农耕习俗展示互动区、桂花琴园、玫瑰囍园、紫薇静园、栀子馨园活动精彩纷呈,百余亩金丝皇菊伴着风铃声,给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的震撼。

  9月23日,位于蔡甸区永安街火焰村的十里莲华养心谷搭起丰收节天然大舞台,沿途气球高挂,彩旗招展。主舞台背景为一面“丰收”墙,主体用玉米、莲蓬做造型,周边摆放稻穗、莲蓬、瓜果、谷仓、草垛等道具,舞台上各种文娱节目陆续上演。农民广场舞表演充满节日气氛,剥莲蓬、挑玉米比赛让参与者忍俊不禁。

  在五彩稻种植区,每一块稻田旁边设置了标识牌,介绍水稻的品种、特点等知识;在农事体验区,有掰玉米、扯花生等趣味活动;在特色农产品展区,一桌“藕”遇全藕宴,现场嘉宾和村民代表共“品”丰收喜悦。在新落成的乡村振兴展示中心,一场“乡村振兴大讲堂”邀约农企、销售商、政府人员,讲解政策、分享经验、剖析案例,展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无人机时尚炫酷,农特产品线日,汉南区丰收节活动接连不断。在楚湘生态园,先后举办美丽乡村广场舞交流会、农田趣味拓展运动会,以及果园采摘、花卉观赏等活动,吸引下乡市民踊跃参与。

  青山特产萝卜蓄势待发青山区八吉府区域为长江、湖泊所环绕,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600年前孕育出了不一样的特产萝卜。这里出产的白萝卜俗称“建设萝卜”,素以“美、水、甜”的独特品质闻名于世。

  9月17至18日,武汉市第五届农动会在江夏区和平农庄举行。运动会设置农民健身操舞类、农耕竞技类、趣味田径类项目,有氧健身操、巧搓玉米、同心锯木、收谷入仓、蒙眼敲锣、50米麻袋跳搬运粮食赛等比赛趣味十足。

  为了更好地呼应读者需求,生产更多读者喜爱的新闻产品,今起,本刊特开辟“乡村振兴留言板”,您在这里留下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建议,都有可能成为农业新闻的好线索、农村发展的好点子、农民致富的金种子,欢迎您的关注和留言。

脚注信息